Category: 校友故事

幸福人生 关乎体育

图片 正文 蓬铁权,1956年考入我校机械系,校中长跑队队长;爱人王美娜,1954年考入土建系,校女子中长跑队队长;女儿蓬蔓,1979年考入无线电系,校中长跑队队员;儿子蓬钢,1984年考入建筑系,校游泳队队长。   清华园里伉俪多,父子多,但一家四口都是清华人的不多,一家四口同为清华体育代表队的就更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从蒋校长手中接过火种   蓬铁权在上中学时就是长跑健将,1956年第一届首都春节环城赛跑时曾获第五名的好成绩。考入清华之后,蓬铁权曾受到蒋南翔校长的接见。在随后的新生运动会上,蓬铁权夺得男子1500米比赛冠军。所获荣誉仿佛为他注射了一支强心剂。   1957年11月,蒋南翔校长提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学校体育锻炼掀起了一个高潮。这一热潮更是感染了蓬铁权,他坚持刻苦锻炼,1958年上半年接连打破校纪录。11月,蓬铁权和李作英参加全国马拉松锦标赛,双双打破全国纪录,成为清华大学首批国家运动健将。“那天回去以后,我们受到了英雄般的待遇,欢迎的标语口号贴满了食堂和宿舍。”时隔半个世纪,回忆起那天的情形,蓬铁权依然不能抑制心中的激动。   1959年,纪念“五四”运动的篝火晚会开始之前,在西体育馆主席台上,蒋南翔校长和高沂副校长分别把火炬交给蓬铁权和吴文虎,由他们点燃篝火晚会。从蒋校长手里接过火炬的一刹那,蓬铁权说:“我觉得自己的人生之路也被照亮了。这只火炬象征着体育精神,激励着自己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奋发向上,永不言败。”   作为一名体育代表队队员,蓬铁权并没有因繁重的体育锻炼而放松学习。他的学习成绩很优秀,大学毕业时获得毕业生优良奖状,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研究生期间,蓬铁权更是选择了“制造0级块规”这样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在哈尔滨量具刃具厂与工厂技术人员合作,成功研制出0级块规,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精密量具的空白,《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都做了相应的报道。      体育为媒成伉俪   与爱人王美娜的相遇相知也缘于体育。因为同在体育代表队,经常一起训练一起参加比赛,蓬铁权与王美娜从陌生到熟稔,最终成为很谈得来的好朋友。虽然那时候高大英俊的蓬铁权是众多女孩子心中的白马王子,但面对气质优雅的王美娜,蓬铁权却不自信。直到全国马拉松锦标赛打破全国纪录之后,他才借着心中的激动写了一张小纸条递给自己心仪已久的姑娘,纸条里还包着两张自己最得意的照片。忐忑不安的等待之后,蓬铁权得到了王美娜同意与他确立关系的回复。终于,两个志同道合的人走到了一起。1961年,他们结婚了。   1965年蓬铁权研究生毕业时,哈尔滨量具刃具厂提出要继续攻克更高级别00级块规的课题,希望学校能给予帮助,“那时候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需要,而我做的正好是这方面的研究,所以毕业后就直接去了哈尔滨”。   当时爱人王美娜已经在北京建工学院工作,女儿蓬蔓已经3岁。但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王美娜还是跟着蓬铁权去了遥远而又陌生的哈尔滨。在天寒地冻的哈尔滨,远离亲人和朋友,一家三口挤在12平米的小屋里,度过了第一个孤单清冷的春节。   在哈尔滨,夫妻两人仍然坚持体育锻炼。蓬铁权经常和工人们一起打球跑步,王美娜则几十年如一日坚持长跑。后来在她所任教的黑龙江省商学院,每年的职工运动会上她都会夺得多个第一。      将体育精神注入企业文化   分配到哈尔滨量具刃具厂以后,蓬铁权先从技术员干起,之后陆续担任过车间主任、副总工程师、副厂长,直至厂长。回忆起当厂长的7年半,蓬铁权说:“在当企业的管理者时,我将体育的求实精神注入企业文化。在赛跑比赛中你和别人差一肩膀也是第二,来不得半点虚假。勤劳刻苦的精神是体育的根本。另外体育精神还包括唯旗是夺的争先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团队精神。我把体育的竞争精神贯彻到厂里,厂里每年每月都会举行各类竞赛。”   谈起体育对于工厂的贡献,最让蓬铁权得意的恐怕还是他组织的两届“连环杯”竞走、马拉松比赛。以工厂的名义举办全国性体育赛事,蓬铁权开了全国之先河。1985年首次举办比赛时,国家体委竞赛司司长、田径司司长、办公厅主任、国家级裁判夏翔等人,以及全国竞走和马拉松的高手悉数到场,比赛还得到了很多企业的赞助。   体育运动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工厂的生产经营。首届全国比赛定于6月16日~18日进行,但工人们5月底就把上半年的生产任务全部完成了。由于整个赛事受到全国40多家媒体的广泛报道,厂子的知名度得到了很大提升。体育,成了蓬厂长发展企业的一个有力武器。   用体育精神塑造儿女   “孩子们能有后来的发展,应该说和我们注重从小对他们进行体育锻炼分不开,体育的迁移价值作用非常大。”蓬铁权说。   孩子们小的时候,蓬铁权每天凌晨5点多钟就带他们去室外跑步。在冬季零下30度的严寒中,父子三人总是跑得汗流浃背,脸上结满了冰茬儿。   儿子5岁时,由于营养不良,身体素质不太好,蓬铁权夫妻俩送他到市里业余体校学习游泳,一周最少四次,无论严寒酷暑,都雷打不动送儿子去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蓬钢获得过黑龙江少年组50米蛙泳冠军,进入清华后成为校游泳队队长,并获得过高校蛙泳冠军。   由于夫妻俩的悉心培养,孩子们学习成绩都很好,女儿高一学了两个月就跳到高二,以全省第八的好成绩考入清华。儿子小时候直接从小学三年级跳到初一,16岁考入清华。“除了体育锻炼让他们练就了一副好身板有助于学习以外,从小体育锻炼养成的坚持不懈的品质是他们能够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因素。”   现在蓬蔓在MIT的林肯实验室工作,蓬钢从MIT毕业后做了8年的建筑师,后来转学金融,现在是美林全球房地产中国区总裁。事业有成的一双儿女深谙父母对他们的培养之道,如今他们对下一代的体育爱好的培养,更胜父母一筹。
Read More

华人女科学家获重大研究突破 基因影响大脑记忆

图片 正文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刋《科学》上个月发表了一篇长篇学术论文,揭示Npas4基因对于大脑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关键作用。 这篇论文对人类进一步理解短期记忆在大脑中转化为长期记忆的机制作出重要贡献,将对老年痴呆症、健忘症等大脑神经疾病的硏究和治疗产生深远影响。 1月5日,记者在麻省理工学院(MIT)麦戈文脑科学硏究所(McGovern Institute for Brain Research) 林氏实验室采访了论文作者、Npas4基因发现者林映晞(Yingxi Lin)博士。 刚刚休完产假的林映晞把才8周大的女儿也带到办公室。 她一边向记者深入浅出地介绍硏究成果,以及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本科毕业到成为一位生物学家的经历;一边时不时照看下摇篮中熟睡的爱女。 物理学出道   林映晞吿诉记者,她出生在广西大学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也许是教数学的母亲的遗传,林映晞从小就显示出数学上的天分。 1986年从南宁三中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从此就一直在世界顶尖大学里学习和从事科硏工作。 林映晞先后于1991年和1994年获得清华大学工程物理专业学士和硕士学位。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林映晞参与过信号采集探测等生物仪器的硏制。   1994年,林映晞获得全额奖学金到哈佛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 “来哈佛时想学医学成像。1995年,我到MIT选修了一门磁共振成像(MRI)的课,从中学到用核磁共振谱仪看分子结构,开始接触生物蛋白,从而对生物学产生了兴趣。因此,1999年底博士毕业之后,我决定申请做神经生物学博士后,”林映晞吿诉记者。 转换生物学跑道   2001年,在等待了一年的空位(bench)之后,林映晞如愿以偿进入非常热门的哈佛大学附属波士顿儿童医院的格林伯格敎授(Mike Greenberg)实验室。 作为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系主任,格林伯格挑选博士后的标准非常高。 林映晞回忆说:“我很奇怪格林伯格教授会收我到他的实验室。他后来吿诉我,他看重我的物理专业背景,做事会比较严谨。的确,同格林伯格敎授一样,我是个非常注重细节的人。”   林映晞的出色表现证明格林伯格教授的直觉是正确的。 在波士顿儿童医院做博士后硏究期间,林映晞发现了哺乳动物中普遍存在的Npas4基因,并通过硏究发现这个基因在大脑的海马区特别活跃。 自立门户   2009年1月,林映晞应聘到MIT麦戈文脑科学硏究所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并获得MIT提供的启动资金,后又申请到美国国家卫生署(NIH)的硏究经费。 这篇论文的基础就是她带领5名硏究生、博士后和技术员,在过去两年多来每周工作7天、每天10小时以上所取得的实验成果。   林映晞吿诉记者,这项实验的名称是“环境恐惧识别”(contextual fear conditioning)。 把一个小老鼠放到一个新笼子里,仅用3~4分钟,它会很快记住这个笼子。 如果同时通过笼子对小老鼠电击3-4次,每次2秒钟的话,小老鼠就会记住这个笼子是危险的。 下次再把它放进这个笼子时,它会害怕地缩到笼子一角。 正常情况下,对这个可怕的笼子记忆会保持几个月,甚至是小老鼠的一生。 用一只Npas4基因被拿掉的小老鼠做同样的实验,发现小老鼠对可怕笼子的记忆只能持续5分钟。 把Npas4基因再植入小老鼠大脑后,小老鼠又能正常的长期记住这个可怕的笼子了。   在描述了上述实验现象之后,林映晞的论文进一步分析了其背后的生物神经理论,并探讨了Npas4基因对于短期记忆在大脑中转化为长期记忆的控制作用。 报道转自《侨报周末》,美国中文网,链接 http://blog.sinovision.net/home.php?mod=space&uid=78826&do=blog&quickforward=1&id=123513 新闻摘要 学术期刋《科学》上月发表论文揭示Npas4基因对于大脑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关键作用。 论文将对老年痴呆症、健忘症等大脑神经疾病的硏究和治疗产生深远影响。记者在麻省理工麦戈文脑科学硏究所采访了论文作者林映晞博士。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