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st

美国本土最适合情侣的16条徒步露营线路-张诺娅

美国本土最适合情侣的16条徒步露营线路 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毕露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作朋友——且慢,你听我说——结婚以后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颠倒的,应该先同旅行一个月,一个月舟车仆仆以后,双方还没有彼此看破,彼此厌恶,还没有吵嘴翻脸,还要维持原来的婚约,这种夫妇保证不会离婚。——钱钟书 钱钟书对情侣旅行的观点,已经在我同辈人之中广为流传了。在赞同老钱的观点之余,我觉得其实可以不用以这么苛刻和实用主义的观点来看待情侣旅行。两个人不抱着任何期望,在感情的初期去经历一场风雨、去踏破铁蹄,柳暗花明,不论是撕破脸还是更加确信彼此就是正确的另一半,这都应该是一次学习的体验,大可以不用那么处心积虑。 本文要涉及的话题比“旅行”难度更高–徒步露营,不同于简单的car camping或是公路旅行,两个人在徒步露营的时候相处模式更简洁直白、独处机会更多、条件更加艰苦、困难更加原始、对于三观的暴露和考验也许更加明显。对于热爱户外的朋友,也许和另一半徒步露营的经历还能有另外一个参考意义—那就是今后你们能不能“玩”到一起。 对于我在感情上的一些重大决定,其实的确是在和另一半徒步露营或者旅行的过程中埋下伏笔的。户外已经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我对二人户外的质量难免会有一些高要求,幸运或是不幸,结果顺其自然吧。 定义“徒步露营” 即Backpacking, 在本文中定义为距离超过20英里、需要至少一晚扎营在野外、在徒步的过程中不借助交通工具、区别于car camping或者roadtrip等旅行方式的户外体验。 适用人群和地理范围 本文针对普罗大众的户外水平,推荐的都是不需要太多技术环节的露营线路,任何人都能尝试。当然,如果是户外段数比较高的武林高手,神仙侠侣当然会有他们自己的攀岩攀冰登山滑雪路线。 因为诺娅没有去过夏威夷和阿拉斯加,而这两个地方刚好又是徒步旅行的天堂,实则遗憾,所以不能在此班门弄斧。等在这两个宝地有了经验之后,再专门写文章推荐线路。故本文的地理区域局限于美国本土的48州。 什么样的徒步露营线路适合情侣? 在我心中,适合情侣的线路应该是能促进感情的粘合剂,而不是拆散两个人的大考验;我希望推荐的线路能简单有趣、以最高的效率领略最美丽的风景、为两个人留下最好的照片和最美的回忆。结合我自己的二人徒步露营经历,我觉得情侣户外有以下五个因素需要考虑:View, Trail, Logistics, Solitude, Activities. 原则应该是:简单、好看、有趣。用稍微学术一点的比喻,应当是用景观除以难度,比值最大者为最优。 判定元素 定义 考量标准 评分 VIEW – 景观 最直观的美学体验
Read More

给生命的前半程发个奖-张鹏飞

我BQ了!2015年的上海马拉松,我用3:27跑完了42.195公里,达到了波士顿马拉松的参赛标准,成为Boston Qualified的跑者。其时,恰是我“知天命”之年,也算是给自己生命的前半程发一个完赛奖牌,颁一个合格证书。 波士顿马拉松是世界上连续不中断举办年头最长的赛事,甚至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也没有停止过,至今已经举行过219场比赛,也是世界马拉松大满贯6大赛事之首。而让波马真正建立其“至尊无上”的江湖地位的,则不得不说是其订立的令多数人难以企及的报名资格,也正因为其门槛之高,使得BQ ~ 取得波马报名资格 ~ 成为许多马拉松爱好者努力训练的目标和孜孜以求的梦想。 2014年的芝加哥马拉松是我跑步生涯的一个转折点。芝马之前,我是一个对成绩没有刻意追求的长跑爱好者;芝马之后,我成了一个念念不忘去跑波马的BQ追求者。原因是这场赛事中,我出乎意料地跑了个3:31,与3:30的BQ标准以1分钟之差失之交臂。人生的成就无论大小都开始于一个“试一试”的闪念,芝马的“意外”使我产生了再“试一试”的itch,特别是当时四周后就是主场的上海马拉松,自以为胜券在握的我信心满满地踏上赛道。求胜心切带来用力过猛,前半程用时不到1:39,到37公里时只用了2:59,但因为体力分配不当,这之后肌肉开始发僵,反应失去灵活,在37.5公里水站处为躲避冲撞,腿磕在路中央的隔离护栏上,保卫3:30的心理防线随后在疼痛和疲劳中一点点地失守,最终以3:38饮恨。 随后的几次比赛,包括新加坡(4:49)、香港(弃赛)、无锡(4:10)、台北万金石(4:27)等,均因为天气或训练状况不佳,成绩都不好。一次次地尝试,却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心里很着急,BQ的目标似乎变得遥不可及了。屡战屡败之际,一年的时间已经过去,又到了备战芝马的季节了。也许芝加哥是我唯一的福地,也许10月是芝加哥最好的季节,也许芝马的赛道最易于出好成绩,反正一年的努力下来,芝马的成绩依然是自己的最好记录。看来BQ的希望只能寄托于今年的芝马了。可是希望有多殷切,失望就有多痛苦。当我站在芝马检录区等待发令枪响的时候,心里沮丧极了:两个月的核心力量训练、变速跑、节奏跑、长距离跑所积累的状态,被赛前的一场感冒所摧毁,直到赛前的傍晚还厌食畏冷,并且有近10天没有训练,两腿象踩在棉花上飘逸而无以着力,这种状态如何可以在三个半小时内跑完42公里? 大概是由于大赛的兴奋,也可能是由于对目标的渴望,起跑5公里后居然慢慢进入了状态。10公里:0:47,半程:1:41, 30公里:2:27,……,坚持住,可以做到的,不能放弃!可是真正的马拉松是从30公里开始的,体力和意志的挑战在30公里后才出现。当大赛的兴奋渐渐被脱水所代替,积累的乳酸也悄悄地侵蚀着坚守目标的决心,……,到达终点,用时3:54,又多了一次失败的经历。尽管没有达成目标的喜悦和解脱,但心情却比赛前好很多,身体状况不佳的情况下能跑出这样的成绩,没有理由灰心。 芝加哥返沪的飞机上,又一次仔细研究了过去一年的训练计划,霍然发现那个保持了一年之久的3:31的最好成绩并不“偶然”,也不应该是“意外”,取得这个成绩有两个显然的原因:一个是在去年芝马前至少3个月的时间,自己保持了每月300公里的训练里程,比现在多了近100公里;另一个是当时的体重是65Kg,比现在少了5Kg。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能够最终带来成功的前提是要找到失败的原因,既然增加训练里程和减轻体重曾经让我最接近目标,于是,“多跑”和”少吃“这两项就成了我备战上海马拉松的主要功课。也正因此,在距铩羽而归的芝马27天后,站在外滩金牛广场等待年度跑马盛事上马发令枪响的我,与一个月前在芝加哥格兰特公园起跑时的我相比,腿上多了260公里的训练里程,腰间少了5Kg的赘肉,胸中多了几分冲击PB的自信。 冲击3:30的策略是前半程跟随3:30的配速员,以避免自己前半程过快后半程跑崩的老毛病,而在30公里后视体力情况超过配速员并取得1到2分钟的余量。可实际比赛的时候,4小时以内的配速员全部在A区首批起跑,出发就领先了我所在的第二批起跑的B区约2分钟。没有配速的参照,因祸得福的是上马开始的5公里赛道比较狭窄拥挤,无法充分加速,这反而客观上让我起跑部分避免过快,而5公里后随即调整到每公里4’50”左右的目标配速,控制呼吸在“3吸2呼”的节奏,不再刻意去寻找配速员,而是以自己的速度和节奏向前推进。当我在30公里左右追上3:30配速员的时候,心里还是小小激动了一下,意识到自己已经为突破3:30积累了2分钟的余量,而其时自我感觉状态不错,双脚起落仍有力有弹性,呼吸略有急促,于是调整呼吸到“2吸1呼”的节奏,渐渐地超越配速员并一直保持到终点。腕表显示全程用时3:27,那个纠缠我一年之久的3:30魔咒终于被我远远地抛在身后!从此再也不用纠结于成绩了! 每次赛事都要照好多照片,赛前照,赛后照,单照,合照,……,与挂着奖牌的摆拍比起来,我更喜欢花时间去看一下自己在比赛中被抓拍到的镜头。The moment that challenges us the most, defines us. 看着自己在37公里的照片,看着照片中自己在煎熬中的漠然,默默地说一声:“干得不错,加油!”
Read More